海南周刊 | 名副其实的谋生之所

娱乐2024-05-03 21:10:278

原标题:海南周刊 | 名副其实的海南谋生之所

文\本刊特约撰稿 杨江波

在海南,有很多充满历史韵味的周刊老街古村,通过村名,名副可见村民过往的其实生存状态或谋生手段。这些村庄,海南往往由一业兴起,周刊因一业得名,名副依一业而声名远播。其实

盐灶村盐田村:

制盐谋生,海南以盐命名

海口盐灶村,周刊曾经是名副一个滨海村庄,村边有港口和大片海滩。其实民国《琼山县志》记载:“明朝末年以前,海南海口港西二里许有盐灶港。周刊”盐灶港,名副就位于盐灶村滨海。

明代时,福建莆田人迁到这一块海滨之地居住,并且带来了谋生手段,他们靠海吃海,开始“煮海为盐,以盐谋生”的生涯。后来,在此煮海谋生的人越来越多,最终形成了一个村落。

村子里遍布灶炉,村民煮海为盐,填海造田,在此处繁衍生息,这里产出的食盐远近闻名,于是人们干脆称之为“盐灶村”,而煮盐的男子则被称为“盐灶爹”。垒灶煮盐是一种辛苦的营生,宋代诗人柳永在《煮海歌》中写道:“煮海之民何所营,妇无蚕织夫无耕。衣食之源太寥落,牢盆煮就汝轮征。”诗句中道尽了煮盐人的艰辛,可即便如此,煮海为盐对于盐灶村盐民来说,仍是一条谋生之路。

随着时代的发展,盐灶村的海滨变成了陆地,古老的煮盐业也随着时代的发展渐渐变得无足轻重,直至自然而然地消失。如今,高高垒起的煮盐灶已经绝迹,取而代之的是高楼大厦,唯有“盐灶”之名,能让人想起那段“煮海为盐,以盐谋生”的历史。

海南还有不少以制盐谋生又以盐命名的村庄,比如儋州盐田村。盐田村位于儋州洋浦半岛,相传,汉代就有人在此用原始日晒方式制盐,这种古老工艺存留至今,被人们称为“千年古盐田”。

一个小孩在儋州盐田村的古盐田玩耍。资料图

“千年古盐田”的开拓者,偶然间看到这一片海滩上的海石留存有自然形成的日晒盐,猛然发现了谋生之路,于是在此开山辟石,将海边天然的火山岩石削掉一半,做成盐槽,再利用烈日暴晒制盐。随后,人们陆续来此建造家园和盐田,终形成“盐田村”。

马鞍街臭油街:

买卖行当,可以成名

在海口府城的高登街和忠介路之间,有小巷名曰“马鞍街”。这是一条只有五百米长的短巷,但在古城府城的历史上却赫赫有名。

马鞍街继续往南走,就是洗马桥路,路上有洗马桥。马鞍街始建于明朝,当时府城西南郊水草丰茂,琼州官衙还有民间散养的马匹都集中在这一带饲养,然后又到洗马桥洗马,接着经马鞍街进城。

久而久之,马鞍街就这样形成了马鞍、马镫、马鞭交易的马具商品街,尤以马鞍出名,街道因此得名“马鞍街”。

如今,马鞍街已经隐藏于高楼闹市之中,街道纵横,商铺林立,已丝毫没有马鞍、马镫、马鞭踪迹,留存下来的,唯有青石板路面,还有充满古老气息的名字“马鞍街”。

马鞍街因商品买卖而得名,与之相似的还有臭油街。臭油街是位于三亚崖州古城的一条老巷。“臭油”也称为“苦油”“海棠油”,民国《琼山县志》有记载:“海棠,枝叶俱如菠萝蜜,其子打油烧灯,谓之苦油。”

三亚臭油街街道指示牌。资料图

臭油,就是由海棠树的果实压榨提炼而成,在电灯和煤油灯出现之前,海南岛上大多数先民主要靠臭油烧灯来度过漆黑夜晚。臭油有一股臭臭的味道,因而得名,而三亚臭油街,曾经有多家售卖臭油的商铺,整条街道飘着一股臭味,因而才得名“臭油街”。

铁匠村打铁村:

打铁为生,名不虚传

铁匠村,是儋州市木棠镇一个远近闻名的村庄。铁匠村原名“北岸李村”,在儋州地区,“北岸”是一个地区的统称,人们以北门江为界,南边为“水南”,北边叫“北岸”。600多年前,移民逐渐在此聚集成村,因地处“北岸”,村民又大多姓“李”,村子就这样自然而然地得名“北岸李村”。

儋州铁匠村村口的标志石。资料图

历史上,相较于“水南”的水土丰饶,儋州“北岸”显得贫瘠许多。北岸李村十年有九旱,土地贫瘠,村民不得不另谋出路。在明末清初,一批学得打铁技艺的村民回村筑起高炉,开始打铁营生,高峰时期,整个村子“人人会打铁,户户有高炉”,成为有名的“铁匠村”。北岸李村铁匠打制出剪刀、锄头、门锁等铁具,然后走街串巷售卖,以此来养家糊口。久而久之,村子打铁的名声外传,最终得名“铁匠村”。

不过,打铁这一谋生手段到了20世纪80年代之后,就逐渐被社会淘汰。时至今日,铁匠村主要靠花梨的加工销售谋生,但“铁匠村”的村名没有改变。

古代打铁匠。资料图

在海口,也有一个与铁匠村相似的村庄,那就是龙桥镇的“打铁村”。打铁村,现名“儒鸿村”,打铁的手艺在村里世代相传,该村学艺之初,可以追溯到明代万历年间。当时的一位进士、琼山人梁云龙官至兵部侍郎,他派出族人学习打铁、打造兵器,打铁手艺得以在梁家族人中传承开来。后来,梁家后人迁居到打铁村,在此将打铁手艺发扬光大,村里打造的铁器,也逐渐由兵器改为老百姓常用的刀具和农具。

“打铁村”也由此得名,打铁村打造的刀具、农具精致耐用,村子也因此声名远播。

下窑村瓦窑村:

烧砖烧瓦,以业为名

琼海嘉积镇一土窑窑主在烧制“聚宝盆”迎新年。 资料图

海口琼山区夏瑶村,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村庄。夏瑶并非村子原名,是由“下窑”演变而来,清康熙《琼州府志》有记载:“下窑明昌塔,在郡城北三里许下窑村前。”

过去,这里有村民开窑烧砖谋生,久而久之,村子得名“下窑村”。不过,时代更迭,开窑烧砖这一营生经不起时代浪潮的冲击,很快被淘汰下来,下窑村民弃砖窑,改而以水田耕种为主业。

清咸丰《琼山县志》有云:“乾隆十九年,巡道德明精于水利,渡河东北下窑口,建石闸以资启闭,灌田益广。岁拨府地税银六两为闸夫工食。商民立碑旁,名曰‘德公闸’。” 官府在下窑村附近建水闸,下窑村近水楼台先得月,有了便利水源灌溉田地,下窑村大致就从这时起,改在田地上耕耘谋生。

下窑村开窑烧砖已经成为历史,再后来,村民觉得村名不够文雅,所以取谐音改村名为“夏瑶”。

夏瑶村一带的土壤适合烧砖烧瓦,因而夏瑶村东北方向不远处的瓦灶村也有类似的营生。过去,瓦灶村有很多烧瓦的窑洞,很多人家世代以烧瓦为业,靠烧瓦谋生,长久以往,村子才得名“瓦灶村”。

时至今日,烧瓦业在瓦灶村已经不复存在,瓦窑也早就不见踪迹,唯有村名存留了下来。

时代沧桑变化,很多古老的谋生手段已经湮没在岁月之中,老百姓的生存状态也已经发生天差地别的改变,但透过村名,或许可以窥见千百年前村庄独特的风韵。(杨江波)

本文地址:http://www.ahybzn.com/html/225c398917.html
版权声明
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本站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

全站热门

“五一”假期第一天,多位省、市“一把手”随机检查工作

NBA新赛季明日开打 两场超级对决看点拉满

《江南百景图》手游上热搜!来看看古代画家笔下真正的“江南百景图”

热门“接班人”卷入腐败案 文在寅下令彻查

津媒:津门虎今天下午出征郑州 目标争积分稳阵脚

巴西男子钓鱼时为躲蜜蜂跳湖,结果溺水身亡......

麻烦不断!特朗普又摊上事了

美版“刀下留人”:一死刑犯刑前获州长减刑

友情链接